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

Before trilogy


偶然在網路上找尋起這三部曲的歌曲及配樂,看到了一個好讓我激動的影片。
音樂是出自Before midnight中的插曲,非常有異國情調,重點是這人剪輯的畫面,把三部中的浪漫精華都收錄了,好愛好愛這系列的我,自然是感動到無法自己。





這般的情感從何而來呢?我想,這三部曲始終是我人生情感追尋的理型。哪個看完這部片也喜歡這部片的人,從沒幻想享有人生中這樣一個偶然邂逅的夜晚呢?即使不是這麼浪漫的情節,至少也會希望在愛情中,能有那麼一個人與你這麼心靈契合,有著永遠說不完的話吧?
我記得大學時,我應該都曾向有曖昧可能的另一人推薦過頭兩部,而他們的觀影心得總是會影響我對這人的評價,也讓我思索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可能,但大概我把這測驗看得太過認真,以至於被我測試過的人從沒人真正成為我另一半XD

有趣的是,在我逐漸忘了這習慣性的小實驗後,某一人竟然順利地進入到我生命中,而一切是那麼地自然而然,似乎不用任何考驗,他就拿到了這學分(其實根本就是免修通過吧!),這講起來或許對大學時的過客有些不公平,但認真想想,也許這才叫做真正的契合:沒有規則,沒有預設,我們只是想不斷延續那些美好的對話,關於一切。

一兩年後,第三部推出了,喚醒了我一些年少時的青春浪漫基因,而這次,不是推薦,根本是強迫D得在我們去戲院看新片前先補完前兩部。然後呢?他的反應讓我滿意了嗎?

我記得他欣賞第一部的清新與第三部的真實,而第二部對他來說稍嫌缺少新意(大概是覺得,噢,又是巴黎!哈哈),這反應令我有點訝異,但我更驚訝的是發現,其實自己並非真的那麼在乎他人對這片的喜愛。我的意思是,就算今天D告訴我他覺得這系列很無聊,我也不會因此覺得他跟我不在同一個頻率上或覺得失落,因為後來的我已不像是在大學時一樣,得在他人,特別是那個我預設應為親密的他人身上,尋求某種認同。我才有點恍然大悟地發現,也許比起所謂的追尋soulmate,曾經的我更想追尋的,應是自身價值觀被肯定的滿足吧?然而,現在的我,不自覺地,已成為了一個有強大心靈的人。也或許是在與D的眾多磨合中,認清從沒兩個人會完全一樣的事實,重點應該是,即使我們在小事上有所差異,但在那些更為重要的價值選擇上之一致,例如政治理念、對宗教的想法,以及更重要的,對日常生活、兩人世界的理想與規劃。比起這些,突然間,一部片的喜愛程度與否,嘴巴裡吐不吐得出象牙似乎都不再那麼重要了。

重點是,我已體認到,我根本無法忍受絕大多數身旁文青憤青們的假掰阿!
我親愛的「喜劇演員」,不是典型的文青,也不是絕頂聰明,但他絕對是我認識的人中,最具有文化涵養的人之一。他也許不是某個特定領域專才,但他的通才,所知事物之廣,已足夠為我倆的日常生活增添各種不同的food for thoughts。

L'essentiel, c'est que je m'ennuie jamais avec lui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